罗大友
在中国茶文化的历史长卷中,罗大友的名字如同浓墨重彩的一笔,既传承着千年古韵,又勾勒着时代新篇。这位从哲学殿堂走向茶海深处的文化使者,将军旅生涯的坚韧、央企管理的智慧与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融为一体,用半个世纪的执着书写着“弘扬茶文化,健康天下人”的传奇。
跨界人生:从军营到茶海的精神涅槃
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罗大友,青年时代便展现出超越常人的担当。70年代初,他带着哲学系的思辨底色投身军旅,两次参与抗震救灾的生死考验,数次经历实战演习的硝烟淬炼,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锻造出“特别能吃苦、特别能战斗”的钢铁意志。这段军旅生涯不仅让他荣立战功,更在灵魂深处种下了“为人民服务”的精神火种。
改革开放初期,罗大友响应国家号召,从军营转战央企。在担任党、政、工、团中层领导期间,他以“干一行爱一行”的信念,创造了企业管理的辉煌业绩。80年代担任央企团委书记时,因工作突出受到团中央领导接见,3次在人民大会堂接受国家级表彰。这段从“橄榄绿”到“国企红”的跨界经历,为他日后推动茶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积累了宝贵经验。
命运的转折发生在不惑之年。当多数人追求仕途进阶时,罗大友却做出惊人抉择:将全部精力转向茶文化传承。这个决定源于他对《茶经》“茶之为饮,发乎神农氏”的深刻领悟,更源于他对“药为个病之药,茶为万病之药”的哲学思考。从此,这位哲学学士开始了从企业管理者到文化传承者的华丽转身。
罗大友的茶文化研究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征。他创造性地将中医养生学、易经五行学与人文科学熔于一炉,提出“茶性即人性,茶道即天道”的学术观点。在他看来,中国六大茶类(红、黄、绿、白、黑、青)不仅是工艺的区分,更是天地人三才的具象化呈现。
“饮错茶比吃错药更危险”,这一振聋发聩的论断源于他对茶性偏性的深入研究。通过大量古籍考证和现代科学分析,他发现不同茶类对人体经络、五行属性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。为此,他构建了“辨体质饮茶法”,主张根据个体差异选择适宜茶类,将饮茶从生活习惯升华为生命养护的智慧。
在传播茶文化实践中,罗大友将晦涩的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传播口号。“这养生那养生,不懂喝茶白养生”“多喝茶少喝酒,至少活过九十九”等朗朗上口的语句,让茶文化理念深入人心。他发起的“茶文化七进工程”(进机关、校园、企业、军营、社区、家庭、人心),使茶文化从书斋走向大众,从历史照进现实。
实践先锋:踏遍青山只为茶香致远
罗大友参与访谈
罗大友的茶文化传播之路充满艰辛与执着。他背着自制的宫廷茶具,带着精心挑选的茶样,足迹遍及全国20余个产茶区。在云南景迈千年古茶山,他与94岁的拉祜族制茶老人结为忘年交,推动古茶树保护与茶文化传承;在福建福鼎白茶产区,他发现并扶持坚守传统技艺的梅相静家族,助力非遗技艺焕发新生。
罗大友参加《对话品牌》
面对茶叶市场的乱象,他展现出军人特有的刚正不阿。多次向市场监管部门建言献策,推动建立茶叶质量追溯体系。在央视《科技苑》节目中,他以贵州湄潭有机肥种茶案例为切入点,揭示生态种植的价值,该节目播出后带动当地茶叶销售额增长30%,演绎了文化传播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故事。
在国际舞台上,罗大友成为中国茶文化的“行走名片”。他在首届中华御茶文化国际论坛上,通过108件宫廷茶具实物与文献互证,系统阐释御茶文化的历史脉络,折服海内外专家。应英国牛津大学邀请,他用中英双语讲述“茶和天下”的东方智慧,在大洋彼岸播撒茶文化种子。如今,美国、西班牙、澳大利亚等地的茶文化社团,都留下了他指导的印记。
罗大友接受颁奖
罗大友于 2023 年 8 月 1 日在蒙古国首都 乌兰巴托与蒙古国驻华大使图布辛·巴 德尔勒相会握手
罗大友和莫斯科国立工艺美术大学校长 一谢尔盖·弗拉基米罗维奇·库拉索(左) 相会握手
罗大友主导的“南茶北移”工程,成功在山东日照、山西垣曲等地培育出优质茶种,改写了北方无好茶的历史。通过“一带一路”茶文化交流项目,他将茶文化传播与国家倡议深度融合,让茶香沿着丝路芬芳世界。
面对全球环境污染加剧的现实,罗大友提出“茶文化健康防护论”。他认为,正确饮茶不仅能提升免疫力,更能构建抵御污染的生态屏障。这一理念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认可,2019年“国际茶日”的确立,正是对他多年呼吁的最好回应。
站在新的历史起点,这位古稀之年的文化使者依然步履匆匆。他正着手建立“世界茶文化数字博物馆”,计划用区块链技术实现茶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。在他看来,茶文化的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,更是文明基因的传承。正如他在《茶经新解》中所写:“茶者,天地之精,文明之魂,我辈当以敬畏之心守护,以创新之姿传承。”
罗大友的人生轨迹,恰似一片舒展的茶叶:在时代的沸水中沉浮,释放出醇厚的芬芳。从军营到茶海,从国企高管到文化学者,他用不同的角色诠释着对文化传承的忠诚。当“国际茶日”的钟声在五洲回响,这位茶文化的布道者依然在征程上跋涉,他的故事,是中国文化自信最生动的注脚。